(来源:北信瑞丰基金)
北信瑞丰基金 基金经理于军华
2024年已过,大多数自主品牌和新势力都以自身的业绩为这一年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展望2025年,我们对中国汽车市场有下面10个预测:
一、2025汽车年销量预计个位数增长

2024年预计全年汽车销量在31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4.5%左右,2025年大概率还会维持这样的小幅增长水平,这其中的变量主要来自于出口。
中国汽车内需依旧是非常有潜力的。收入增长加上车价下降,2025年补贴延续,增长是可以预期的。假设中国汽车销售强度跟上日韩,目前的汽车销量上限可以到5000万辆,追平美国水平就更高了。
二、乘强商弱

2025年前11个月乘用车累计同比增长5%,商用车同比下滑了4.4%。

经济周期底部,消费具备一定的粘性,因此2025年乘用车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但商用车相对较弱,持平或者略微下滑。
三、新能源增速25%,传统燃油车继续收缩战线

新能源汽车加速渗透,增速略微下调。预计2025年新能源全年增速25%,销量接近1600万辆,全口径下的渗透率超过50%, 2025年底的部分月份超过60%。这个增速意味着各大新能源厂商如果想保持市场份额不下滑,2025年的增长目标至少得是25%。
2024年1月份新能源的渗透率只有29.9%,10月份最高到了46.8%,渗透率上升斜率很陡峭。燃油车不断降价依然不能避免市场份额的快速下滑,2025年也很难扭转这种趋势。
四、汽车出口增速放缓,预计10%

从2021年开始,中国汽车出口结束了十几年的在百万辆左右横跳的局面,以每年一百万辆的速度增长,预计2024年出口590万辆,同比增长20%。
2025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速预计将回到10%左右。2024年11月中国汽车出口增速就回落到了1.6%,后续出口有潜力,但增速会放缓。从出口结构看,目前新能源的占比只有20%左右,后续潜力很大,尤其是在国内新能源竞争力全球领先的背景下。
五、插混增速继续超过纯电

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中插混的比例整体增长了10个百分点,从30%左右提升到40%,整体增速也高于纯电,2025年预计这种趋势会继续保持。实际上比亚迪目前的产品结构就是插电纯电大概6:4左右。
六、氢燃料汽车有可能实现突破

2024年燃料电池汽车销售不达预期。按照规划要求的2025年氢燃料汽车保有量5万辆的要求,2024年销量需要翻倍,达到1.2万辆,2025年2.4万辆。但由于各地推广不及预期,截至2024年11月份销量还不到6000辆。
但氢燃料汽车的降本速度很快,各个细分赛道也有不同的公司在合作降本,其中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已经降到了2000元-3000元/KW,后续能够降到低于内燃机的成本。
只能说虽迟必到,目前就是看政策的节奏。
七、汽车经销商加码新势力
对于汽车经销商和二手车商而言,2024年并不是一个好年份,年初就有经销商破产,年中燃油车价格战导致二手车商不得不降价甩卖。
北京最大的奥迪经销商华阳奥通,也在2024年12月4日,正式宣布将转型为AITO问界的销售伙伴。
好消息是,2024年证明了汽车直销模式的局限性——投入成本巨大,推广难度大。很多新势力都开始调头跟经销商合作,原来的BBA经销商也纷纷转型,投入到问界、小鹏、腾势、仰望的怀抱。
2025年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剧,BBA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稳住自己的经销商体系。
八、智能化成为主战场
比亚迪2025年的规划目标是500万辆,60-70%的车型将搭载高快NOA起步的智驾系统,覆盖10-15万级车型,装配量将超过300万套。
比亚迪占到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左右,存量产品智驾渗透率不高,比亚迪的入场,意味着2025年将成为真正的“智驾元年”。
新能源的三电系统,消解了原来的以排量动力为基础的定价体系。三电系统白菜化,使得高低价位之间的动力很难拉开差距。均价50万以上的问界M9,跟20多万的比亚迪唐在电池包大小、百公里加速度、总功率这些指标上很难做出差异,智驾就成了胜负手。
增配稳价将成为2025年汽车市场的主要竞争方式,而智能化将是增配的主要方向。
九、车企纷纷自研芯片
上半场电动化,核心是电池,下半场智能化,核心是芯片。
特斯拉已经为新能源汽车公司演示了一条可行的自动驾驶之路:首先利用供应商的方案,然后自己设计方案利用外部芯片,最后自研算法自己设计芯片。如果走不到第三步,结果就是成为安卓系统下的手机厂商——以82%的市场份额却只获得了55%的营收和15%的利润。
在整车销量上到100万辆,有足够的销量可以摊薄成本之后,自研算法自己设计芯片是一条必经之路。
十、主流厂商自研AI大模型
理想汽车在2024年智能驾驶方面进展很快,目前已经追平了小鹏的水平。激光雷达+视觉算法,端到端的人工智能架构,理想在智能驾驶方面实现了快速突破,这实际上给后来者演示了一条性价比最高的智能驾驶路线。
李想后续的思路是车企一边自研AGI(通用人工智能),一边实现自动驾驶达到L4水平,有一天将这两者合二为一,完成VLA(Vision Language Action Model,视觉语言行动模型)。
这个思路的核心逻辑是人工智能要想真正的成熟,必须首先完成驾驶汽车这个基础功能,而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产生的海量数据和图像,才是人工智成长起来的真正的食物和养料。
在这个逻辑下,会有越来越多的整车厂商加入到这个过程中来。
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基金投资有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此文或节目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本资料中全部内容均为截止发布日的信息,如有变更,请以最新信息为准。投资者购买基金时,请仔细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自行做出投资选择。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